发展基础稳固 我国经济发展仍蕴含巨大潜力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经济总量逼近100万亿元大关——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步核算,2019年我国GDP达990865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增速为6.1%,远超全球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持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
“综合来看,在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巨轮坚定前行,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稳定向好的基本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也充分展示了大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韧性、潜力和活力。”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说。
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检验我国经济成色的一次大考。中商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发展基础稳固,抵御外部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同时,政策空间大、工具组合丰富、经济回旋能力强,我国有能力继续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发展基础稳固
        在国际环境复杂、外部需求波动的情况下,我国依靠内需驱动的经济结构调整正有序推进,尤其是消费对于稳定经济压舱石作用明显,反映出我国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具体来看,2019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9.0%,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为57.8%,比资本形成总额高26.6个百分点。
疫情的发生及全球蔓延给我国短期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尤其表现在对需求侧的冲击。但在专家看来,短期需求压抑并未减弱我国内需强劲的增长动力。“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以及良好的就业情况是我国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的有力支撑。”李建军强调。
同时,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加大,贸易结构继续优化。2019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1.6万亿元,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稳步扩张,贸易伙伴更加多元化。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跨境投资大幅下降的情况下,201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9415亿元,比上年增长5.8%。
李建军表示,近年来,我国持续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加之我国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持续成为外商投资热土。这也表明,全球跨国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此外,金融领域对外开放不断迈出新步伐。自2020年2月28日起,中国国债正式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国际债券指数供应商先后将中国债券纳入其主要指数,充分反映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信心以及对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认可,将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国际投资者与中国经济合作共赢。”
     新动能成长迅速
        从工业、服务业等发展来看,新兴产业、新模式和新产品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新动力。2019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2.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2.7%,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3.3个百分点;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38.9%。网上消费发展迅速,2019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9.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0.7%。
疫情期间,智能制造、网上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也展现出旺盛的成长活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份,制造业PMI下滑至35.7%,比上月下降14.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29.6%,比上月下降24.5个百分点。但在云办公、在线教育和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新技术的支撑下,电信、互联网软件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明显好于服务业总体水平。
       这得益于我国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以及新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19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0.5%,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当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比上年增长71.6%,5G商用稳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还需要看到的是,与传统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相比,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能力的企业在本次疫情冲击中展现出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和转型发展实力。据工信部副部长张克俭介绍,目前全国两万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复工率达53.6%,其中24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91.4%。
       更为有力的政策组合
         “2019年,在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速放缓、中美贸易谈判艰难曲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最终实现了增长目标并在年末企稳,显示出较强韧性。”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分析师王静文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我国经济发展仍蕴含巨大潜力。
具体来看,一是居民收入不断增长,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二是基建投资仍有空间,例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停车场、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三是技术升级是大势所趋,生物医药、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代表着未来技术升级方向,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带动生产效率提升。
        为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近期多项会议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两个“更加”意味着宏观调控政策要在稳增长中起到更加有力的作用。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表示,在应对疫情冲击过程中,财政政策应该发挥更大作用。在继续减税降费的同时,要大力扩大财政支出来提升总需求。专项债发行规模可继续适度扩大,重点加大对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基建领域投资。在货币政策方面,仍需要继续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确保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
        王静文认为,关键是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继续用改革办法和市场化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稳定市场主体预期;拓展和巩固减税降费成效,增加市场主体收入;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倒逼市场主体提升效率。